本网讯(通讯员 石兴林)“如果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有视觉的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将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寻找新的喜悦,因为我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看得见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个永远重复的新的美景。”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如此向世人们表达她失明后的生命感悟和强烈渴望。
很多人拥有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失去了却又刻骨铭心的懊丧,为了让那些生活在“蜜罐”里孩子深刻体会到他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4月8日上午,吉大师院附小五、六年级的67名学生在学校领导、老师和部分家长的带领下,来到湘西州特校,他们每10人分成一个小组,分别走进湘西州特校一至六年级6个教室进行随堂听课、并和州特校师生多方互动交流,零距离感受无声世界,了解这里的听障学生在失去听力后是如何顽强学习,如何自强不息的生活,又如何自尊自信的学艺成才。
叹绝“双语”课堂
安静地坐在教室后面,来自普通学校的这些健全学生新奇的发现,这里给学生上课的特教老师都能一边熟练地用标准的普通话大声讲解课文内容,还能一边用手语同时准确表达讲课内容。当他们了解到口语和手语并用,这恰是特殊教育中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时,他们悄悄地在台下模仿,却感觉到尴尬,自己不是记住了口语,就忘了手语,或者想起了手语却忘了用口语去表达。经过课堂体验,这些平时很聪明很优秀的健全学生此刻也感受到自己很“笨拙”。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得知识,真是不容易,很多学生悄悄感叹。
惊艳“无声”世界
与自己平时听惯了授课老师用扩音小喇叭上课和同学们一答一应的嘈杂声不同,这些健全学生还发现这里的教室除了老师一人的讲课声外,真地是静谧的“无声”世界。这里的师生问和答之间已经完成转换,可自己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怎么知道老师在“说”什么,老师又怎么知道学生“说”的是什么……这个世界很精彩,这个世界我却很无奈,一些同学用改编张学友的歌表达自己的感受。
佩服“聋生”有才
这里的残疾孩子会绣鞋垫、会勾毛衣、会十字绣、会挑针串珠、能写书法、能创作美术作品,教室后面的三月学雷锋黑板报专刊全是自己动手完成的,他们的美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比赛大奖,这里的残疾学生有些书法美术作品还走向市场,远销广东、深圳等地,他们的多个舞蹈文艺节目多次获得全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第一名、第二名……这是真的吗?来自普通学校的这些健全学生不敢相信这些都是事实,当他们看到现场展示和玲琅满目的证书时,不得不相信这一切。
感受“幸福” 生活
同在蓝天下,携手共克艰。活动结束时,吉大师院附小的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学具送给他们敬佩的湘西州特校的残疾孩子,并留影纪念,大家相互勉励表示一定要珍惜当前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努力去做一个于国于民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