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守初心,以融合创未来
——陈莳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第四次线下活动纪实(第二天)
【开篇·晨光启新程】
晨光熹微,湘西泸溪的群山间云雾缭绕,陈莳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满怀期待开启了第二天的研修之旅。这一天,非遗文化的浸润、特殊教育的智慧、师生互动的温情交织成一首动人的诗篇,诠释着“以匠心守护初心,以融合创造可能”的教育信仰。
【非遗传承:一凿一刻皆匠心】
活动首站,非遗专家邓启刚带来《踏虎凿花的渊源、制作工艺流程及发展现状》专题讲座。他用生动的语言与影像,将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的千年脉络娓娓道来:从苗族先民的图腾信仰,到“不用剪刀用刻刀”的独特工艺,再到濒临失传的困境与当代创新……老师们屏息凝神,仿佛触摸到凿刀下跃动的文化脉搏。
现场体验环节,工作室成员们化身“非遗学徒”。薄纸覆于蜡板,刻刀轻旋,碎屑如雪花纷飞。虽线条稚拙,却满含敬畏。原来每一幅凿花背后都是千万次的重复与坚守,这和特教工作何其相似!


【生命律动:特教课堂的温度】
课间,泸溪特校学生的大课间观察,让所有人动容。培智孩子在老师带领下拍球跳跃,没有整齐划一的动作,却有生命绽放的张力。
随后,两堂示范课点亮实践智慧:

泸溪特校罗玉姣老师《苗鼓咚咚·快乐律动》:将湘西苗鼓融入康复训练。鼓点如心跳,孩子们或击打、或摇摆,在节奏中唤醒身体潜能,笑声与鼓声共振。

州特校徐光明老师《从竹子到球场》:用竹编制而成球—蹴鞠完成一堂体育课,通过传统蹴鞠活动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思想碰撞:深耕特教的星光】

下午的学术盛宴中,工作室首席陈莳老师的讲座《特殊教育差异化教学策略研究》引发深度思考。她以案例剖析“一生一案”的实践路径,提出“评估—分层—动态支持”的闭环模型,强调“差异不是障碍,而是教育的起点”。
经验分享环节更见情怀:

泸溪特校李兰兰校长以《坚持特教初心:以爱与德照亮折翼天使的路》为题,讲述了她如何坚持初心,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创造了特需孩子们的奇迹舞台。

州资源中心主任石绍成老师的《培智课程评价改革实践》则用数据说话,展示“多元动态评价体系”如何让每个孩子的进步被看见,推行个别化教育计划,实行代币制。
【尾声:向山而行,步履不停】

暮色四合,活动在热烈的研讨中落幕。特殊教育需要非遗传承者的匠心、田野实践者的踏实,更需一颗永远滚烫的心。
归途中,老师们回望泸溪特校的灯火,那里有凿花的碎屑未扫、苗鼓的余音未散,更有无数“折翼天使”在爱的守护下悄然生长。而这场研修,正如一盏灯,照亮了融合与创新的远方。
以文化滋养生命,以专业守护成长。我们,永远在路上!
(图文:曾静琪 初审:李兰兰 复审:石绍成 终审:陈 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