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出走已成为各聋校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据调查统计,自1990年—2003年,湖南省70%的聋哑学校频频出现聋生出走现象。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民族特殊教育学校为例,近1 0年间发生聋生出走事件10多例,出走时间最长的达一年半,最短的也有两个月。聋生出走给家庭、学校、公安等部门造成了严重的人力、财力负担,引起了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笔者曾亲自参与寻找出走学生5例,调查访谈出走学生9例,现就聋生出走的原因和教育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据对出走聋生的调查分析,聋生出走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聋生出走的原因
1、聋生自身原因。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出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出去找工作。他们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在经济上不想连累父母,应打工挣钱自食其力。二是出去玩耍。他们羡慕外面的世界,想去外面感受新鲜事物。这部分聋生在外大多数从事卖生肖、推销字画等正当职业。另一部分出走学生要么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差,要么品学俱差,他们在校普遍不守纪律,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这部分聋生与社会上的聋哑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最易跟随这些“哥儿们”外出闯荡江湖,从事偷、摸、抢劫等违法活动。
2、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目前,很多聋校仍在推行“应试教育”,教师将目光老盯在“考分”和“优等生”上,忽视聋人的德育问题和个别化教育。据调查统计,在湘西自治州民族特殊教育学校先后出走的1 4名聋生中,有7名同学学习成绩差,其中有3名四年级聋生连乘法口诀都不能完整背诵,有1名五年级聋生作文只能写4句话。据这些成绩差的出走聋生反映,有些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他们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惩罚,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这部分聋生无心学习,但又迫于家长的压力,不敢弃学,于是选择出走。
3、社会上部分聋哑人的引诱、拐骗。这些人利用聋生的幼稚和亲近心理,以许诺帮其在外找工作为诱饵,将其骗至外地从事盗窃等不法活动。
4、家长监管不力。据统计,从家里直接出走的聋生占50%,从学校回家或从家返校途中出走的聋生占30%,从学校出走的聋生仅占10%。显而易见,家长对子女的监护存在很大漏洞。
二、防止聋生出走的教育对策
1、据调查统计,聋生出走时就读年级65%集中在四一六年级,出走时年龄在15岁一20岁之间。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出走聋生的入学年龄普遍较大,聋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极不相符。聋生入学迟有下列几方面的因素:家庭困难;聋校距家遥远,家长担心子女年幼学校照顾不周而不想送其上学;家住边远农村,信息闭塞,不知聋校所在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地方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端正认识,真正将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人学率纳入地方“普九”的范畴,解决好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经费、就读学校、教师配备问题。建议大力开展随班就读工作,让每一个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使他们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抑制聋生出走现象的发生。
2、聋校教师应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聋生一技之长。第一,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习兴趣。聋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好造成的。老师应就每个学生的差因进行具体分析,制定详细的个别辅导计划,在个别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多鼓励、多赏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使聋生由厌学变为乐学、爱学。其次,加强对出走现象的危害性、危险性教育。聋生因听力、语言障碍,考虑问题简单,不全面。多数聋生出走时都很匆忙、草率,没有考虑后果。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对聋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经过几年的探索,本人认为请出走聋生来校给学生作现场报告教育效果最好。我校于2002年10月专程请出走聋生吴某来校给学生作报告,吴某介绍了自己在外被坏人“老大”控制、毒打的可怕经历,当同学们看到吴某被“老大”用烟头烫的斑斑伤痕,全都胆颤心惊,对坏人深恶痛绝,纷纷表示安心学习,不再出走。第三,加强劳技教育。一部分聋生入学年龄较大,他们在读完小学或初中后就要回家,这部分聋生对自己的将来感到很迷茫,不知所从。因此,聋校应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和当地的实际,为大龄聋生开设一至两门劳动技术课,使其掌握劳动技艺,为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作准备。
3、净化社会环境。减少聋生对社会阴暗面的接触。有关部门应取缔“巷子”录像场,严格管理街道网吧、游戏室,严禁未成年聋人单独进入,严禁其参与玩扑克、麻将等赌博活动,防止其受到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4、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应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各地民政、残联应给毕业聋生提供就业信息,积极为其落实单位。另外,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聋人有正当职业后才会安居乐业,不流向社会。
5、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监控,多与他们沟通。第一,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经常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同班同学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对子女的情况心中有数。第二,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家长应克服语言障碍和孩子多“交心”,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疙瘩,消除思想顾虑。第三,教育孩子正确择友,家长应帮助聋孩交一些益友,切忌交损友,沾染不良习气。
总之,聋生出走是各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只有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对策,才能遏制这种不良现象的蔓延滋长。
(原载于《中国残疾人》2004年第3期)
聋生小偷小摸问题及其教育对策初探
张 贤 波
一、问题提出
1995年,我国著名特教专家张宁生教授对某聋校三至八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7人中竟有50人偷过东西,占调查对象的51.5%,远远高于普通学校的类似情况。2002年,我校对20名在校有过偷摸行为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有30%的毕业生步入社会参与了聋哑人偷盗团伙,在社会中进行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给家庭、学校、公安等部门带来了人力、财力、精神压力的严重负担。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聋哑学生有了更便捷的交流工具和新型的交流手段,也更能直接的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侵蚀,小偷小摸现象有蔓延上升的趋势,给聋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人通过对聋生偷摸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从中发现了传统偷摸教育方法的弊端,并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探索、纠正不良偷摸行为的正确方法,解决聋生思想上,行为上的这一不良行为,促进他们端正认识,改正偷摸行为。
二、小偷小摸的主要表现形式
1、顺手牵羊,占小便宜。聋生虽然知道所有东西的归属但因怎么自利思想作怪,有的聋生随意挪用同伴的生活用品;顺手牵走商场售货台上的物品等。
2、结伙偷卖一些公物。学校对一些废旧公物保管不善,往往会引发聋生偷卖学校公物的动机,他们结伙对学校闲置的废铁等物品进行偷卖以换取部分零花钱。
3、套锁撬门,室内行窃。寝室、教室是聋生实施偷摸的主要场所,只要无人,有的聋生就会撬开同学的衣箱、橱柜、课桌行窃物品。
三、聋生偷摸不良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聋生就业难的问题,社会上不良聋哑人的教唆,聋哑人犯罪的从宽处理,等滋生聋生偷摸思想及不健康心理:认为偷摸钱来的快,来的容易,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的不良教育和不良环境的影响
1、家风不正。有的家庭成员有某些恶习,家长本人行为不轨,如偷摸、赌博、酗酒、生活腐化等,子女耳濡目染,染上一些恶习。
2、家庭缺乏正确的管教方法。认为子女有缺陷,家长就溺爱、袒护孩子,处处娇惯孩子,让着孩子,形成聋孩自私心理,随心所欲。有的对子女养而不教,放任不管,聋孩的不良行动得到家庭成员的默许、包庇,孩子有“短”就“护。
3、家庭经济困难。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用品得不到保障,零花钱没有,满足不了生活的需要和心理的欲望,部分学生往往会盗走他人的生活用品和偷吃他人零食。
(三)学校教育工作上的误区
1、学生缺少道德教育,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学校对偷摸事件没有及时查处,没能及时批评教育偷摸学生,使学生偷摸行为屡屡得逞。
2、教育方法不当。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不能一视同仁对待他们;对他们冷淡、歧视和不适当的批评、一味指责。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是最差劲,缺乏上进心,产生厌学心理。
3、对聋生偷摸行为处理不当。把偷摸学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从事,或者采取,对这些学生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使之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聋生自身原因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低年级的聋生“偷”的现象比较普遍。聋童由于听力、语言缺陷,对“偷”和“拿”的概念区分不清,他们从小没有接受有关“偷是不好的行为”这样的教育,因而不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的道理。故而造成了因需要而“偷”。当一位低年级聋生“偷”了别人的东西后,老师问他:“你偷别人的东西了吗?”学生说:“没有。”而当老师问:“你拿了别人的东西了吗?”他就会说:“拿了。”
2、报复心理。有的聋生自己的东西被同伴偷走后,非常气愤,就采取偷摸的方式去报复别人,以求心理的平衡。
3、侥幸心理。由于手语表达的限制,有的聋生偷摸行窃后,为了掩盖自己的丑恶面目,他们经常撒谎,拒不承认,以至于瞒过老师。
三、聋生偷摸问题教育对策
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经过研究,提出了以下教育对策,辽宁师大特教系田友谊教授指出加强法治教育是减少聋生偷摸、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的根本途径,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搞好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纠正聋生不良的品行,本人认为转化聋生偷摸行为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师生沟通,消除疑惧心理
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方能入心。要想转化,先要感化。要多方面地关心这类学生,诚意地帮助他们。要满腔热情地和他们交知心朋友,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使他们相信教师的善意,从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到教师的一片真诚之心,把教师当知心人。同时可以用一些感人肺腑的事迹启发学生的觉悟,拨动他们的心弦。从而树立信心、力求上进的。
2、善于发现聋生的“闪光点”
有偷摸行为的学生有着不良的心态,但是他们仍然向往美好的未来,向往受到别人的尊重,向往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是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点燃他们心灵上的火苗,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和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偷摸行为的学生转变为品德良好的学生。
3、重过程转化
聋生偷摸行为的转变,一般要经历自省、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转化聋生偷摸行为的基本方法。所谓 自省,就是指偷摸行为的聋生认识到了自己偷东西是错误的,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所谓转变,指这些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教师应抓住学生自省和转变的时机,耐心细致的对聋生进行思想教育,促其转化。反复是指聋生转变后又有偷摸行为。聋生出现反复时,教师绝不能气馁或放弃教育,应反复教育,查出反复的原因,坚持不懈地做教育工作。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时,就进入巩固时期了。持久的巩固,就进入了稳定期。这时学生就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按正确的道德观念行动,并形成良好品德。
四、遏制聋生偷摸行为的预防机制
1、加强聋生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让学生知道偷摸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耻和内疚,从内心对“小偷小摸“建立一种羞耻感。
2、加强对聋生课余时间的监管。聋生偷摸往往发生在课余时间,聋校的生活老师显得尤其重要,生活教师的职责必需明确,工作必须尽职;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动作用,了解学生不良的举动,要及时提醒和上报。
3、加强寝室、教室的防盗措施。对寝室和教室落实专人负责,关好门上好锁;学生用品要有明显标记;贵重物品和零用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要妥善保管。
4、制定举报办法。由于聋生手语表达的局限,加上聋哑人相互包庇,相互隐瞒来掩盖自己的违纪行为,常用撒谎来推卸责任,给偷摸事件的查办增加了难度。学校可制定举报制度来促进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对偷摸行为学生,只要我们热情地关怀他们,耐心地去转化他们,严格地要求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一定能把偷摸行为的学生转变为品德良好的学生。(朱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