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兴林 (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 416000 )
摘 要 本文针对在聋校数学应用题实际教学中,反映出的应用题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境况,提出聋校应用题教学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情景感知、提炼概括和策略创造,并举教学实例进行说明,笔者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这三个关键点的。
关键词 情景感知 提炼概括 策略创造
1.引言
应用题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这已成为广大聋校教师的共识。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认为在聋校应用题教学中,情景感知、提炼概括和策略创造是聋校应用题教学中三个最重要、最不可忽视的的关键点。笔者结合多年聋校实际教学经验,试谈我在聋校应用题这三个关键点教学中的体会。
2.关键点一:情景感知
2.1 关键原由
一道应用题往往包含着事件、事理、已知数量和问题等要素,这些要素互相间有一定的关系联系。分析应用题既要找要素,又要揭示它们的关系,事理包含在事件中隐而未露却又影响着数量关系。因此,先出示文字语言叙述的例题,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去明确事理,揭示数量关系,这对聋校学生(尤其是中差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遵循聋校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密切联系聋校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情景感知——理解关系—— 出示例题——尝试解答——归纳思路”的应用题例题教学程序,有利于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明确题目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解题的思路;有利于学生获得解题成功的愉快体验,增加学习应用题的信心。
2.2 教学举例
我曾作过这样一个聋校个案调查:给我校一位低年级学生先出了一道题:一个数是8,比另一个数大3,另一个数是几?该生回答:“8+3=11,另一个数是11。”接着,我又出了一道题:小红很喜欢养金鱼。在一只鱼缸里养了8条红金鱼,比黑色鱼多3条,这只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小朋友想了想,说:“8-3=5,这只鱼缸里有5条黑金鱼。”数量关系相同的两道题,同一个小朋友却作出两种不同的回答,为什么?很显然,聋校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朋友之所以能对第二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是因为第二题的内容具体形象,他可以根据问题提供的情景,借助于形象(金鱼的表象)进行思维。
2.3 小结论
这一个案告诉我们,聋校应用题教学必须根据聋校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识规律,重视发挥形象思维在解题中的作用。我们知道,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核心。聋校学生掌握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就明确了题目的结构、把握了解题的思路。而隐含在应用题事理中的数量关系是抽象的,因此要让聋校学生通过情景感知,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即要让聋校学生看到应用题生动的背景,从而能借助于生活经验或表象进行思维,进而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明确题目结构,把握解题思路。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行为把握(从动 作中发展认知)→图象把握(由直观、图象来发展认知)→符号把握(由语言信息的接受来发展认知)。我认为聋校组织应用题例题教学要符合聋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3 .关键点二:提炼概括
3.1 关键原由
在聋校应用题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通过情景感知、凭借生活经验、进行形象思维去解题。因为应用题反映的是一个实际问题。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是一个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首先要求学生逐步舍弃应用题中的生产、生活情节,进行提炼概括,使之成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解答,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炼概括出应用题的题意是很重要的。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路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解法。因此,培养学生提炼概括应用题题意的能力就成为应用题教学的关键点之一。
3.2 教学举例 ( 教学用简约精确的文字语言概括题意 )
例如,对于“金鱼缸里有8条红金鱼,红金鱼比黑金鱼多3条,黑金鱼有几条?”教学时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已借助于形象(金鱼的表象)思维列出正确算式和算出正确答数,而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抽象概括为:求比8少3的数是多少?用简约精确的文字语言表述。这样训练有利于揭示问题本质,获得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3 教学举例 ( 用线段图来概括题意 )
例如,前面所举“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在让学生通过情景感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及解题思路后,教师接着就出示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为美化校园,五年级学生种花80枝,比四年级多种18枝,这两个年级共种花多少枝?让学生用线段图来概括题意,线段图既抽象又直观。它既能提炼概括出应用题题意,又利于学生借助线段直观揭示数量关系。应用题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只帮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从而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去分析数量关系还不够,因为画线段图的过程是提炼概括题意的过程,这个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重要环节被教师所替代,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应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尝试画出线段图,教师给以指导。这样有利于学生提炼概括题意能力的培养。教师帮助画出线段图,学生只会解一道题;而教会学生画线段图,则能解答许多道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得到培养。
3.4 教学举例 ( 用图形来概括题意 )
例如,小刚买了3支铅笔和2块橡皮,用去8角钱;小红买同样的2支铅笔和3块橡皮,用去7角钱。求 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的价钱。教学时可让学生用“□”表示一支铅笔的价钱,用“△”表示一块橡皮的价钱,将题意表示为:
□﹢□﹢□﹢△﹢△=8
□﹢□﹢△﹢△﹢△=7
这样既提炼概括出文字应用题的本质,又能让学生借助形象去思考解决问题。
3.5 教学举例 ( 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概括题意 )
例如,机械厂用4台机床4.5小时生产了720个零件。照这样的生产效率,用5台机床生产1600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概括题意:
4台——4.5小时——720个
5台—— ? 小时——1600个
从而使题意被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利于学生分析揭示出数量关系。
4. 关键点三: 策略创造
4.1关键原由
在提炼概括出应用题的题意后,学生往往只想能运用数学知识很快求出答案,答案一旦被求出,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我是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去解答则很少关注。然而,解应用题的目的不光是求出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解题的过程,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解题的策略创造。当一个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不要让学生急于求出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经常地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进行思考?有哪些不同的解答方法?要运用哪些知识?用哪些方法解答更优?等问题加以引申就成为应用题教学的关键。
4.2教学举例
例如,前面所举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学生用线段图概括题意后,教师提问:要求出“这两个年级共种花多少枝”这个问题,可以怎么想?有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解题的策略创造。结果,在先算出四年级种花枝数再求两个年级共种的枝数后(即:80-18=62(枝),80+62=142(枝)),又出现了两种解题方法:(1)80+80=160(枝),160-18= 142(枝);(2)80-18=62,62+62=124,124+18=14(枝)。
4.3教学举例
又如,前面 “求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的价钱”。学生用“□”和“△”概括出题意后,有的学生是这样思考的:先观察比较得:8-7=1(角),□比△大1。再进行假设算得:□=(8+1×2)÷5=2(角),△=(7-2×2)÷3=1(角);也有学生从一一对应中发现5个□加5个△等于(8+7)15,先算出1个□加 1个△等于(15÷5)3,再算出:□=8-3×2=2(角),△=7-3×2=1(角)。用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当问题被解答后,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相互交流,并进行解题后的反思:我是怎样思考的?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哪种思考方法具有普遍性?哪些解法更有灵活性?等等。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总结,使之相互补充,以提高解题能力。
4.4 小结论
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解题的策略创造,不应让学生多解模仿性的问题,因为学生一旦习惯于解近似机械操作的模仿性问题,就毋需进行策略创造,于是其思维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会降低。这点应特别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
5.总结论
我认为,情景感知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题目结构及解题思路;提炼概括是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策略创造重在让学生不仅关心问题的答案,更加关心解题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三个环节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应该重视。
参考文献
1.《聋童教育学》 国家教育规划中等师范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聋童心理学》 国家教育规划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普通教育学》 孟兰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4、《聋童教育学》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